好的感谢前面演播厅的报道,现在我们的镜头来到了我们的分会场。
现场的ej、ej和ej同志可谓热闹非凡啊,那么话不多说,赶紧让我们进入今天的第一个环节。
http://scp-wiki-cn.wikidot.com/introduction-to-pataphysics
http://scp-wiki-cn.wikidot.com/scp-cn-1875
这一篇就比较重量级,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你为什么会想到写出这么一篇导论来呢?
首先来个免责声明:这篇指导中会有不少地方存在问题,毕竟我不是专业的,在某些概念的理解和阐释中甚至可能会有基础性问题。不过个人认为出错并非大问题,因为这篇文章的目的之一是推送题材扩展方向。
个人认为,创作者其实可以不需要深入了解某些概念,就像不需要深入研究哲学那样。把这些概念当题材来创作,就算歪到气死攻于该领域的人也不打紧,只要让大部分读者相信你比实际要懂得多就行http://scp-wiki-cn.wikidot.com/nonsense-or-bluffing。毕竟基金会是文学交流网站,而非哲学神学科学交流网站,做到读者“暂停怀疑”就好。
因为之前我看过的那些超形上学文,总是来来回回搞上下层叙事对立相爱相杀、把维基的某些机制直接写成异常,还有直接教人怎么进行“语文写作”什么的。这些是挺没有新意的,特别是那些自创理论没有离开创作者的自我认知,从而显得千人一面和挂一漏万。
所以我就想把超形上学原本涉及到的现实理论,叙事学,结合基金会世界观,来介绍一下,以给站内关于超形上学的创作引入一种新的方向。符号学、语言学、现象学、叙事学,乃至神学,这些都是超形上学创作中可拓展的方向。
所以大体来说,你是希望创作一篇整合文章,来推广拓展“超形上学”这个母题?
这篇文章写了很久吗?里面牵扯的内容似乎非常多,你是怎么一步步写出来的?
是的,我将现有超形上学作品中的部分常见名词,都纳入到一个相对完整的解释框架上,希望读者在能较为系统的了解下,对我所援引的东西有些想法。而我也是故意用那么多术语的,想要达到这个效果:“瞧啊,这些学科里面有那么多高大上的字眼,不必想那些超形上学生造词,不必给重复的概念造轮子”。
这篇写了大概有大半月吧,基本上都是在查资料和绞尽脑汁思考如何统合中度过的,以涵盖和平衡现实理论、目前超形上学相关文章和基金会中的部分概念设定。然后在写成后也一直在不定时修改和完善,虽然差不多是想一出是一出,仔细追究的话会发现前后可能有不少漏洞。
这篇文章涉及了这么多概念,你有没有什么特别关注或者自己喜欢的内容?
一个是意义的流动,探讨意义所指涉的叙事世界本体,是如何被符号束缚和从语句中释放。所谓“赤明开图,运度自然;元始安镇,敷落五篇;赤书玉字,八威龙文;保制劫运,使天长存。”对于下层叙事来讲,世界大抵就是这么生成的。所以从这里可以深入结构主义语言学范畴,契合常见的上层叙事创造下层叙事的设定。
另一个是模态实在论,研究可能世界与不可能世界的关系,探讨现实与虚构的界限。然后这一理论又可以联系到叙事聚焦这点,更加明确在场的观测者的作用,使得上下层叙事、同层叙事的不同域、平行世界与时间线、逻辑与“常态”,这些东西都有更明确的联系,更明确的虚实区分标准,同样也能回答诸如沙盒与正式站点中的文章的叙事层级关系。
好深奥,看不懂,请感兴趣的同学自行移步讨论区讨论,或者在自己的文章里多写写多哔哔(doge)。
不过,要是说到你对“叙事”相关写作堆砌高深概念的做法的不满,似乎就要提及我们另一篇文章:SCP-CN-1875。或者说¿SCP-CN-1875?
这篇文章似乎是你在2020画廊大赛中的作品,你当时是怎么写出来的呢?又是怎么想到这样一个主题的呢?
在这篇之前我看到的某些超形上学文章基本上不是堆砌一堆生造词就是后面下层叙事反杀上层叙事,都快变成套路了。
而这容易带来某些负面观感,比如开篇直接告诉读者“我”是虚构的要杀死你们,会破坏“暂停怀疑”而让人出戏;若之后又说杀死的是伪作者,或者这是更上层叙事的安排,又让角色们的反抗剧情变得可笑和无意义,就如自导自演的一出戏一样。
沿着这两个感觉拓展下去,就滑入了解构之中,将那些设定都推进无意义里。角色们提出一个个理论,创造一个个名词,使用一个个异常,研究怎么杀死读者。若读者放弃了“暂停怀疑”,褪去了超形上学在其心中某种奇妙的观感,大抵会觉得上面说的没啥意思。
而这个主题,主要是看到配图的拍摄者说,里面的滤口像是基金会的标志,然后我就联想到了杜尚的小便池。小便池某种程度上达到了祛魅的效果,而当时基金会中被赋魅最多的便是超形上学。然后瞧,超形上学冒泡泡,酷到爆,爆了就啥也不剩。
毕竟超形上学本来就是一无二随的东西,恰如一个个飞溅出来的泡沫,有些人纠结设定,为了贴合现有设定而创作或拓展,某种程度上是本末倒置了。
那么,如果你现在为读者推荐一些“叙事”的写作建议,或者希望未来可以见到什么样的文章,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建议的话……除了多拓展创作方向外就没了,目前超形上学文的问题就在于重复写的人多了,变得老套而没意思了,明明还有那么多切入点。虽说如此,我自己在试图写新一点的角度时,也感到挺棘手的,所以就不强求了。
这里就推荐看一下这篇文章http://scp-wiki-cn.wikidot.com/narrativistics-and-you,作者试图将叙事结构附着在虚构粒子上,也算是将叙事理论本体论化的一种尝试。
要说想看的文,个人挺期待看到有人详细描写“太初有道”,比如用格雷马斯生成轨迹(generative trajectory)理论,阐述叙事世界从文本变为实在的经过。以及那些利用文字游戏坑上层叙事的下层叙事反抗方式,比如用“花园小径句”令上层叙事走入小径分岔的花园,从而获得更多未来的可能。总之就是发掘叙事本身的性质,而非换成“维度”一词也适用的剧情。
那么下一篇是这篇,一篇同样牛逼的指南类文章。
你挺喜欢写这类文档的?
倒不是,主要是觉得逆模因文遇到了和超形上学文类似的题材问题,除了记忆之外还能有什么扩展方向?而逆模因基于模因,模因又是传播学相关内容。那么回归本质,从传播学本身探索逆模因这一题材。
然后那段时间我为了拿在学生口口相传中的跨学科加分传说,而去学习健康传播学相关知识,便想利用所学来发散一下思维。说起来本是传播学专业的62曾经说过他想要写一篇真正的模因指导,然后鸽了。如果他写出来的话,应该会对相关文章的创作更有帮助。
以及顺带日常鞭尸某篇所谓的模因战争。天哪,模因不是那种你要“在模因战壕中看见模因导弹徐徐下降”的东西。
噗,攻击性+1点。
那么在这篇文章里,你似乎将逆模因的概念做出了很大的推广,并且也做出了相应的一本正经的介绍。可以分享一下你具体的创作思路吗,怎么想出这些特点内容的。看的多?还是自己嘀咕出来的?
其实并没有拓展多少,不如说仅仅是目前主流的记忆影响题材,还不能发掘出逆模因中心页那句话的潜力:“逆模因是一种具自我屏蔽特性的概念;一种透过其本身的性质,以阻止或防止他人将其传播的概念”。
画个关键词“传播”,这时候我们便可以拿出传播学的基础知识——信息传播机制了。再画个关键词“阻止”,那么阻止信息传播的,便是“噪音”了。把噪音放在传播路径的每个节点上,思考在这个环节里,逆模因会怎样阻碍信息传播,便自然就琢磨出来了。
你今后还想创作这种类似的文章吗?有没有现成的想法?
难说,毕竟太鸽了。至于现成想法待我回家翻翻点子本()。
彳亍。
不过我那篇守密者之匣其实也是尝试之一,用信息茧房达到逆模因的效果。
那不如我们就顺水推舟……
那么,如你所说,“这篇是什么呢”.jpg
这篇就是典型的基金会玩脱了。全球超自然联盟和基金会以及其他研究逆模因的组织,联合成立了一个机构,研究出了一种能吞噬信息的蜘蛛(其实就是逆模因部系列里的蜘蛛生物),养殖在根服务器上,用来顺着网线解决网络信息问题(原文中是阻止了麦克斯韦总阀登神计划),形成逆模因“网络”。自投放之时起,(也许)无人受到机构以外的模因污染。机构用其给平民制造信息茧房以维护帷幕,殊不知他们自己也被这些蜘蛛关入茧房(物理)之中,以为这些蜘蛛是听话而有用的。
然后研究基地的一处“闲置”建筑中的研究员发现了问题并找出破局办法,他用自己的生命撕开了茧房一口,向外传递信息。研究员发现研究团队里存在有混分的卧底,于是便利用其制造漏洞,来“脱离”基金会和“加入”混分,避免那些蜘蛛针对“基金会/机构”成员的遮蔽,这象征了从其他地方获取信息以脱离所营造的信息茧房。
而这篇也暗示了逆模因部系列里,为什么逆模因研究机构会越来越少,逆模因部也越来越少人的原因之一。
这篇文章的创作似乎是在逆模因指导之前发表的,是否说明你逆模因指导太鸽了(x)。
看来你似乎很喜欢逆模因部系列故事,有受到这方面的启发或者影响吗?
嘛,毕竟指南的目的是服务于文章创作。以及说到启发,其实并不多,因为我不经常就此主题创作,加上不擅长写故事,于是就这样了。
故事确实写的不多,我相信读者们会从这篇采访中看出来的(点头)。
不过倒是引发过思考,思考如何在不直接指物的情况下,描述对象的性质,比如以前考虑过割圆术那种逼近试探。然后我发现,带着这种创作意图的话,相比写逆模因,写误传部更适合。
对于逆模因方面的故事创作,你还会继续吗?
大概确实鸽了()。
很多时候点子本上记满了点子,但就是没动笔(叹)。
http://scp-wiki-cn.wikidot.com/lte-4444-bosch-exmachina-goodrick-spiral#u-have-the-permission
http://scp-wiki-cn.wikidot.com/our-world-has-been-falling-into-the-hellfire
http://scp-wiki-cn.wikidot.com/all-is-hell-that-begins-in-dreams
那么其实讲道理,一开始你说守密者之匣的时候我以为的不是这篇,而是你在文章中挂上链接的另外一篇文章。就是这篇lte的goi格式文章,原本我以为你指的是这篇。这篇似乎是你为凡人终死竞赛创作的第一篇作品,它是为什么会被你和前一篇逆模因skip做出关联呢?
准确来说这篇goi格式比前面那篇的scp写得早,scp姑且算是这篇部分设定的延伸。
那么请作者来讲解一下当时参加凡人终死竞赛的心境,以及这一篇作品的灵感吧——
参加凡人终死竞赛其实没啥心态,就是想参加竞赛于是就参加了,以及一些杀别人oc而不用担心ooc的微妙快感。我所写的古蛇这一角色,是回收利用自我中学时就构思但根本没有动笔的一篇小说《并不神圣的巨龙战争》中的设定。然后我的用户名也来源于主角团的某个角色。古蛇形象是一条衔着鲜花、缠绕在倒塌十字架上的蛇,它因为不愿屈服龙神的权威而反抗龙神,“堕天”而成为了大反派。而在基金会里,这一角色也贴近WA的4343里的设定,也能和图书馆毒蛇联系在一起。总之是恰好有一个角色的设定和特质与基金会的文章契合,趁着竞赛就写了出来。“你们终将获得自由”。此时,龙神的角色就映射到了GOC身上。GOC为了维持自身对帷幕的控制,而试图阻挠古蛇将超自然知识传播给世人,阻挠其将世人扬升至不朽。在登神系列里,基金会也是这般形象,拒绝承认常态早已发生改变,而试图继续维持原状。“凡人终有一死”,而GOC则将继续保护“凡人”,“无论他们愿不愿意”。
而这篇文章的场景设计也是参照了启示录里的场景,比如由天上三分之一星辰组成的群星之蛇。群星之蛇在此时是知识的象征,是诸多神学体系中通往形而上高层的神秘知识的显化,那么要如何杀死知识本身,如何杀死永恒的本真?逆模因部系列里说:“理念是杀不死的,除非用更好的理念”。在这里,则可以说:理念虽然杀不死,但可以被打碎、被遮蔽。因而GOC和基金会利用了深红之王的力量,点燃了知识之树。圣经里那焚烧天地净化世界的大火,在这里是盲目的妄火和恐惧的怒火,“火光照亮了新时代”,帷幕继续统治世界新千年(这篇其实也有点neta了1999战记的意味,只是为了后续剧情而隐去了时间)。而分散在宇宙/理念圈中的知识残片,则被放入“守秘者之匣”里,恰如异常被基金会放入收容室里那样。只不过这个“守秘者之匣”具有逆模因效应,遮蔽了内容物向外界发散信息,也遮蔽了世人在心中想起其或发现其的可能。于是,“异常”就从“常态”中人为区隔开了,而“真理”从未在基金会之流手中,对所有人敞开。
然后在这里也埋了个小彩蛋,这里有个链接链接到了逆模因部系列,暗示可能会有if线从这里通往那里,基金会和GOC又又又玩脱了,“守秘者”扩大了其要密藏起来的“异常”的范畴(当时逆模因部系列尚未完结)。这篇文老实说因为临近考试而匆忙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写完的,很多彩蛋和象征都没有来得及埋下,就如GOC那两个行动的代号多么朴实无华。然后对62鸽了感到遗憾,我当初写的时候就已经想要在后续就图书馆行动拓展,安排62如何本体上惨死在图书馆里了。
那么守密人之匣是你打算长期塑造的一个世界观吗?还是只是在这一篇使用的?
只停留在这篇。
这篇的观感毕竟相当不错,你在写这篇的时候是一种什么心境,写爽了?还是查资料很痛苦的感觉?以及,这篇的格式呈现效果给人的感觉很棒,分享一点心得呗?
说不上用了什么心境,正如上面说到的时间比较赶,在写这篇文时基本上是直觉创作,用自己比较爱做的写作手法——整合设定,把以前看过的深红王、夜之子、逆模因、登神等一些设定的某些部分连缀到一起,除此之外就没有查其他啥的资料了。
不过也算是沿用了以前构思1999战记和前面说的小说中的场景的那种感觉,那种太空中大炮轰怪兽,地球里联军将各种物资运来运去的感觉。然后再对接上基金会世界观,某种程度上这篇就变成了4343的续作,也学4343搞了些神叨叨的话,蒙上某种玄异感受。
心得的话就没有了,因为我只写过这一篇GOC格式而已(笑)大概大场面会掩盖过一些不足吧。不过大场面也不应是完全空洞的,一些细节部分就留白,或用报菜名的列表大致勾勒了剧情方向,相信读者脑补的力量会胜过作者的笔力。而在整体剧情上,可以看到的是,基金会和联盟在面对像是巨大星体逐渐逼近地球时,仍能针对对方各个性质而制定对策,看起来游刃有余而兼顾各方面,显得专业。总之就是疏而不漏。
那么帅的旅程就此继续——然后是竞赛进入了第二轮
你为什么会把上一篇叫星陨之蛇,而这篇叫做炽燃之蛇?
因为这篇的最后,揭晓了基金会之目的,即寻找并利用深红之王的力量焚烧古蛇。佛经有云:
“此一切法,皆悉炽燃。言炽燃者,眼亦炽燃,色亦炽燃,眼识炽燃。眼触炽燃,眼触所因生者,有受若乐若苦非乐非苦。彼亦炽燃,以何炽燃?以欲火故烦恼炽燃,以嗔恚火烦恼炽燃,以愚痴火烦恼炽燃。”
而上一篇则是由群星显化而来的古蛇,其身体被击毁,象征星界上的“群星”,异常的力量与知识与智性,宛如流星般陨落消失。盲目的妄火如坏劫之火般烧上天穹。就如我评论区所说的,“十方三世,悉皆炽燃”。
那么让我们转入离地焰光旗的内容,先说说当时比赛进入第二轮,拿到要写死的人物与遇到对手是的感觉吧。
念青是个正经人,那就让他死得不体面吧.jpg
然后……噢是WA,打不赢打不赢。
结果也是不出意外地被WA创死,死了又活又被继续创死。
宿命之战。
这篇文章又是如何搓出来的?有什么背后的故事吗?
这篇也是我之前就有构思现在回收利用而已,不过当时打算写的是SCP项目。用叙事诡计写一座定时异变的城市,一切线索都指向了欲肉教,但点开机密折叠后就来到赤子居住的小世界,离开其中之人需要被记忆删除。然后在小世界的某个研究员一直给仅有几个知晓此事的高层发劝阻信息,而最后一份信息则是一张泛着红光的水面。基金会试图让外人以为庙中供奉的是亚大伯斯,隐藏了指涉的力量,使深红之王不能完全染指“赤城”。后来发现自己写一篇城市档案和给各个城区以及时间段安排象征意象,还是笔力严重不逮。
而本文的人物与情节设计,就和评论区所说的那样,是我对深红之王本性的思考,对道教思想的发掘,都是具有象征性的意味。岿阳派应对深红之王的方式是朴质清虚的赤子天心。而基金会动了邪念,生了妄心,那被岿阳派所教化的赤子也杂染了尘埃,深红之王的理念也渐渐回归。
于是,念青丧命于一具过往的尸体身下,丧命于本被调伏的原初躁性“性与暴戾”之中,而自身也被仪式性地阉割,既是象征切断“天之根”,又对应了基金会篡夺“乌拉诺斯”之权柄。
好厉害,感觉要长脑子了。
当时你写的时候和他商量过吗?还是直接提笔就干?
没有商量过.jpg
毕竟竞赛是可以自由写死别人oc的。
这好像是你少数几篇正经写故事的文章之一,这方面的创作相对于你庞——大——的作品量怎么这么少呢?
因为正如前面所说那样,我并不擅长写故事。小到人物对话和人物塑造,大到剧情节奏,都很苦手。这从小就是这样了,以前没有条件看实体小说,所以到大学之前,没有揣摩过任何小说故事写作技巧。
纯设定控,我懂,我懂.jpg
[瘫倒滑稽.jpg]
不过你最终还是写完了这么长的故事,当时有没有什么后续想法,比如“我又能行了”然后一举写个老多。
不会,一般写完后就疲软了,游戏时间.jpg
真贤.jpg
结果后来一篇又是一篇故事,为啥这么选择捏?
因为我没想到会轮空,猝不及防要被迫打复活赛,然后WA的角色一时间想不出在哪里死比较好()。
而这篇故事其实也是回收自我初中写的一首也是没有写完的诗,从诗歌的意象中拓展开来。
这首诗的部分可以看这里,我把其改编到基金会世界观里了。http://etinjat.wikidot.com/wanderers:phantasmagoria。这首诗原本写的是中东难民带着他的孩子偷渡欧洲的故事,在虚实之间穿行,在梦境与幻想之间挣扎,在交错的叙事中讲述他一生的故事,最后结局却是在沙滩上抱着死去的孩子号啕大哭。
移入基金会里,就变成了WA为了救其爱人而死,而其爱人为了复活他而接受古蛇的力量,在梦与现实的夹缝中求索,捞出WA。但他再也不能与WA相见了,他在从死后世界追回灵魂,并重塑爱人时,“赤の王样”已然成为了其过往的噩梦(也就是说,他爱人有可能参与了SCP-231的收容),被记忆删除的片段不断在记忆的深处涌出,从而导致了红王投影侵入现实。因红王具有回溯能力,又一次造成了时空和因果的局部崩坏,纳撒尼尔选择将其投影重新封印在他爱人的梦境之中,而自身也吸收了那污浊的因果,化作他爱人的噩梦,为的是不让其他梦魇污染到他爱人。他的爱人最初化作山羊,那是恶魔的象征。但他替他承担的罪业,让其复归人身,而自己却化成了红龙,在靠近WA时被SCP-CN-1205刺穿和扔入火湖中。
传出去,ej一直在啃初中老本。
[瘫倒滑稽.jpg]
毕竟写都写了,写不完就在基金会里回收利用了。
题外话,还有存货没?
不多了,在图书馆里发了不少存货。以及剩下的一些现实题材改成基金会世界观就不大好写了()。
最后你似乎在讨论区里列出来一堆梗,加梗对你来说是一种习惯吗?
除非是明确就是在玩梗的文,不然多数时候只是感觉“此处应景”或者“这个"典故"会有意味”。
感觉你一下子能把话讲好多。
我说,你该不会其实都整理好了在等采访吧(doge)。
这倒是没有,毕竟要说的话确实在评论区里说得七七八八了,剩下没完全说的就是创作时的情况了。
[瘫倒滑稽.jpg]
那么,借着这个话题,让我们直面接下来这位古神,中分网站上的集大成不可名状之物——
首先,为啥是谢娜?
因为是当时的梗,比中美开打世界大战,还要危急的事情是什么?谢娜微信登不上去.jpg
以及这里也是暗用了“获麟”这个典故。“获麟”这个意象某种程度上是“历史的终结”这个象征,“绝笔于获麟”。在这里就是“史书”告一段落了,而在诸多大事件中,谢娜这个梗就颇有黑色幽默的感觉了。
那么下一个。
你都是咋整出来这么多设定的啊啊啊!
多看,然后找出交集后硬联系在一起.jpg
真的假的,你这个规划怎么做的?
这是文科生应当掌握文献综述和捕风捉影的能力.jpg
其实这个最初扩展自阳阳的系列故事,围绕破碎教会和鱼肉教的纠葛。与破碎教会和鱼肉教有关联的是第一次超自然大战,在亚恩反抗狄瓦族之后展开。然后《蛇说》和《如是群鸦讪笑不止》里,又写了缢王的事情,而《缢王本纪》里又把缢王与鱼肉教联系到了一起。
那么,缢王与破碎教会的关联处,就在于鱼肉教上了。这时候给缢王安排个身份,让他成为狄瓦族的王,于是一切就联系到了一起。狄瓦族之王畏惧反抗军,便自缢而死,听起来挺像历史上的某位地外的,没错,就是崇祯。所以他的形象也往崇祯上靠拢,甚至我那篇《缢王深殿里》的一句诗,也改编自渔鼓词“闯王打进北京城,皇帝忙找上吊绳”。
不过为了兼容《群鸦》和《缢王宫廷里的魔杖人》和其他几篇,我就再引入其中提及的阿拉卡达大使,让他作为佞臣和幕后黑手。让他推动缢王走入邪道,掀起第一次超自然大战,煽动国人暴动,诱导缢王在走投无路时自缢。
而地上奥托世文明文明被狄瓦族灭亡则是后来加的,刚好这个文明灭亡在第零次超自然大战中,刚好古代那段时间里,古印度文明突然覆灭。然后破碎教会和鱼肉教的其他联系自然不用多说了,毕竟这两个设定被很多文章用,也有不少现成的联系设定。
超自然大战自然是世界范围内的大战,如何把东方也卷入进去呢?当时是商朝,商朝有个大事件是妇好伐鬼方。那么事情便明了了起来,鬼方在一些地摊传说中是雅利安人,雅利安来自中亚地区,是伊朗人的祖先。而狄瓦(daeva)一词词源便是波斯语中的“恶魔”(不过在其他印欧语言里则是“神明”的意思)。雅利安人入侵中原,便等价对接为狄瓦族入侵商朝。在整个中心页时间线的最初构思里,在“历史的另一走向”竞赛的《万里河山沉旧画》这篇里就说,亚恩没有选择覆灭狄瓦族而是在缢王自缢后成为狄瓦族的王,率领狄瓦族入侵。
然后在离开这个原线并把其当做if线后,狄瓦入侵中国就改成了鱼肉教入侵,而原先的狄瓦族残部则被赶到了蒙古高原,所以《未完编年史》里,燕国大将秦开才会和狄瓦族作战。刚好daeva的译者将其音译为“狄瓦”,而“狄”这个字,在中文里泛指北方游牧民。
而从鱼肉教入侵中国,和鱼肉教崇尚肉体塑形术这两点出发,便能联想到对方是妖怪。而和商朝灭亡的妖怪就有九尾狐妲己,而阳阳也写了一篇文说妲己是鱼肉教的。这样,世界观之间的联系就更加紧密了。
这时候再拓展,就能联想到道教,然后中分里就有岿阳派。多亏红瞳并没有限定死岿阳派的设定,这里就可以给岿阳派加戏,说它与夏异常有关,与破碎之神有关。然后来个老子西行和东方三博士那样的剧情,让岿阳派派人西行传道,然后就有了金公这个角色,他教授布马洛建造巨大的机器人,以应对鱼肉教帝国的扩张。
世界观就这么从缢王上吊中吊出来了。
然后再从各个涉及的项目展开,从其自身所涉及或被涉及的其他项目展开,便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这时候再细细思量怎么协调和取舍就好了。
斯国一。这篇文章写了多久啊?
你是说中心页吗?
对滴。
中心页的话用了一个多月,不过整合这一行为则是从我第一篇文章《律召调阳》就开始了,到了第二篇文《万里河山》那里,就大概梳理了当年的基金会主要设定中,涉及鱼肉教破碎教会和第一次超自然大战的部分。
写起来好爽吗?
其实还是挺头疼的,毕竟杂糅那么多特别考验头发数量。不过能推销自己的设定出去这才爽。
那推销出去了吗?
没(泣)
不过至少这篇有写到一些http://scp-wiki-cn.wikidot.com/ow1-first
[抱膝哭虎裤里.gif]
拍拍,至少在“看起来好恐怖”评价表上应该是位列第一的。
如果让你现在给这个中心页打一次广告,你想说啥?
十方大梦溶朝露,亿世劫灰沦太渊。从创世纪到当代的万劫兴衰,各个分部组织的往来起落,一个个故事交错在这时间的花园里,恰如星表般构筑了基金会历史的天空。
鼓掌(呱唧呱唧)。
以及小彩蛋,kismet是土耳其词,ephemeris是希腊词,kalpas是梵语词,这也在暗示了这个设定系列是试图包络整个基金会世界观,以强调基金会世界是一个整体,而各个分部之间也应该是相互联系的。
鼓掌(呱唧呱唧)。
在这个设定页里除了各种你整合的资料,也链接了很多你自己写的作品。
其中相当一大部分将不在本部分进行采访(手动滑稽)。
[滑稽倒地吐血.jpg]
你对在这个设定下的作品是什么态度?是一开始就寻思好“我要把他们放在一个统一的设定下”,还是有了这个设定之后才觉得“他们可以被我放在一起”?
对于别人的作品是“一开始就觉得它们能放在一个设定下”,毕竟是先有作品再有整合的,而整合也是基于现有的设定。
不过倒是在设定的取舍阶段有过挑选更外延的文章的考量。然后自己就从这里出发进行创作,用自己的文章将这些进一步加强联系。以及若是注意的话,在这个设定里我自己的文章大部分都涉及了第一次超自然大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形式,来讲述这场大战。
这个设定对你今后的文章创作影响大吗?或者说会不会成为一种“先决”的设定集,不自觉地先考虑文章该如何放入其中?
不算大,毕竟这个设定又不是能兼容所有的思路。而且自己就挺随意的,感觉怎样创作方便就怎样创作,若设定有出入就不管或者直接抛弃来写。不过要是有些地方合适的话,也不介意想办法给其腾一个位置收纳。
而创作这系列的文章时,我一般都是有明确意识,在创作之前就已经有“我要写这个”的目的了。若我没有想过“要不要写”,那就不写这个设定了。
这里说的位置是,在自己设定的文章里面,给适合这个设定的其他文章留个链接之类的或者几句话关联。
对于中心页本身的内容你会增添删改吗?就是每个年代发生的各类设定。还是说就放在那不动了?
有时会的,比如完善了一个大事件的构思,或者又整合了什么新设定。但多数时候是鸽着。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顺着这个设定的视角,来看看这个设定下的文章……
看完了吗?各位读者?看完了就把眼睛挪开,前面说了这些不会问,我不会文言文。
但是这不妨碍我们挑一篇不那么文言文的。
这个,怎么说呢,实在有个性。能分享一下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吗?
把脑子抛掉就能一本正经说瞎话啦。这篇创作的起因是,当时有人要写OC拳击大赛http://scp-wiki-cn.wikidot.com/forum/t-13439560,然后我给自己OC使用基于凿海《音击术》设定的殴打鲨鱼武学,然后就顺着整活的感觉写了下来。
这篇文章是《凿凿的奇妙冒险》系列,听名字就知道这个系列是《JOJO的奇妙冒险》的戏仿。其中,凿海一族就对标乔斯达家族,SPC对标SPW,魔改音击术而来的游音流就对标波纹。然后,音声与呼吸法、演奏与武术,就产生了奇妙的联系。游音显然就是音游的倒写,那么音游梗和JOJO梗便有机结合了起来,再加上一些乐理知识,然后用玄学东西装扮一下,就成了。
好狠。
说实话,如果前面是在文章中偶尔带梗,这就是直接把梗糊在观众脸上了。这篇文章的这些梗都是怎么来的,专门去查的还是日积月累的?
其实像这种戏仿重要的还是平时积累,在写的时候凭着劲脑洞打开,不然就有龃龉的感觉,然后把沾边的东西魔改联系,只要元素对应,就能摁在一起。我还考虑过写“飙船野郎”,在教会博士的世界观下,凿海和回转寿司的传承人一同寻找kondraki这位圣人的遗体(瓶中船),让他的dick和自己结合,发挥出“让爱人幸福”的能力。然后回转寿司传人用无限回转打败幕后大boss,仙人掌设定里的O5-4“黑鸟”。这个O5明显是neta了大总统从平行世界拉人的能力。瞧,这些元素都对应在一起了,就成了梗了。
额,草,行。
为啥会突然想起迫害凿海呢,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的?
是因为凿海先自己把“凿凿”谐音成“JOJO”的,然后我就发挥想象力(海绵宝宝.jpg)从幻音之屑(已写),到殴打潮流(已写),到深海远征军(SPC联合海豚国家将咬冴舞波的鲨鱼之国灭亡的故事),再到76年之夏(凿海的子嗣在那个啥啥高中的故事),再到墨西哥之风,再到鲨之海(SPC和GEC对付鲨首皇后,以及咬冴舞波的故事),再到飙船野郎,再到凿凿福音(已写)我都想好了一整个迫害故事线了。
甚至还给GEC的载具,用怪物猎人里面的歌曲起名了。比如空天母舰起名为“优雅残暴”号。然后SPC的滑齿龙议会就和咬冴舞波国家的巨齿鲨信仰相敌对,再把古生物斗兽也卷进来。
总之,发挥想象力,扯就完事了。
当然不能落下JOJO里的替身设定,而GOC里面的紫型实体明显也neta自此,这就很好开扯了。
这恐怖的技术含量,关键是你还没打搞笑标签。
一本正经说瞎话,打搞笑标签岂不是说这篇文章不正经吗.jpg
绝了。
你会希望这类型的文章出现更多吗?
难说,因为口味是会变的,可能出现太多后就不喜欢了。
审美疲劳嘛。
融梗比这更多的文章应该也没别的了。
你有什么玩梗方面的心得或者说感想吗?和大伙分享一下嘛。
正如前面所说的,元素对应就能在那里埋梗,能让人感觉“脑洞大开”和“这也行“的那种。我个人就喜欢玩谐音梗,要扣钱的,一旦开始搞谐音,就容易发散思维和铺开来了。
当然如何不尬玩还得看情节的契合程度,这点的话这篇指导里说了很多,,就不详细展开了。总之还是老生常谈的那种,知道的会心一笑,不知道的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
那么接下来是这一篇,我觉得还是比较独特的
你看,你玩梗这么多,正儿八经的crossover好像不多。当时参加电子游戏竞赛的时候是怎么构思这篇文章的?
待补充区域
这是一篇……恋昏崎新闻社,的报纸。怎么会想到写这样一篇“报纸”格式的文章呢,点子又是从哪蹦出来的?
这篇文其实一开始寻思着日本那个特事课在中分还没有人写,打算写这么个goi格式,走刑侦路线,但写起来发现自己根本不是那个料,还是写写新闻来引出案件,所以目前这篇的开头还能看见些原来构思的残余。
而这篇又能追溯到更早的老本,就是我之前说的入站的动机,那篇发布在今日头条上1999战记。而那篇文的点子,也源于《1999巨大灾难降临人类》这本书里所介绍的诺查丹玛斯的预言。其中就有一段诗:
当月亮的统治经过了二十年
他者欲建立起七千年的王权
那时疲惫的太阳哟将停止旋转
而我的谶语和威胁也到此终焉
我在1999战记那篇文里,就此展开,用“兽记”附会诗中所说的“别的事物所建立的王国”,然后又附会基金会里的外星人大脚怪啥的。
在加入中分后,我就打算把我这篇战记重投到基金会里,改写成《1999,气功热、天外来客、诺查丹玛斯》,可惜战记在此前就被今日头条的审核夹了,连草稿都不留下来。然后鸽了。
过了许久之后,我看见了隔壁日分出了《1998》设定系列,感觉很有意思,抱着安利这个设定的想法,就有一股写文的冲动。特别是里面还有涉及到furry的部分,一种将正常人transfur的疾病,奇蹄病。
然后我就想到了之前放下的诺查丹玛斯,想到了那兽印那“别的物体”可以对应奇蹄病;又想到了“被刺穿的新罗马”、“恐怖大王从天而降”、“巨大的孔弗拉克拉西翁”可以对应该设定中的911事件。然后然后,就好回收利用旧思路了。
而furry这一群体,在现实中又有过被指为兽印的情况,再加上些lgbtq的sodomy等刻板印象,可以想到这一群体肯定在某些宗教人士里,宛如恶魔。然后日本在以前有奥姆真理教搞过恐怖袭击,这样一来,受害者和加害者就有了。然后便是添加要素了,furry和奇蹄病患者这一群体,这一群体的聚会中所出现的一切都完美符合末日论邪教中的恶魔教义,便出现了恐怖袭击。然后再拓展一下,恐怖袭击对社会造成了剧烈的动荡,间接影响了世界的局势,又促使世界人思考奇蹄病相关社会议题。
原来渊源这么长的吗。
在评论里,看你似乎还和日分沟通过相关设定。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就是在discord上问了对方,但对方在我写完之后还没有讨论出一个确定的结果。所以我就先发了,然后过几天对方就讨论好了
然后Mishary又跟我说了一下设定的事情,说感觉我这篇文里死的人太多了,比时间线后面的那位日奉家族的人杀得还要多。我就说这篇毕竟是奇术恐怖袭击,在奥姆真理教的基础上扩大化了一些,然后一些数字是故意为之,凑那宗教元素用的。
那么这篇拿了个goi格式精品,你当时对此的感觉如何?
其实没多少感觉,感觉这么一来就能推销一点1998设定系列出去了。
居然是推销员的心态吗
是哒,我其他涉及日分设定的文章都是这么想的
https://scp-wiki-cn.wikidot.com/scp-containment-breach-secondly
接下来这篇是……又一篇“鬼才之作”
看来你是合著者之一。和我们分享一下这个重量级作品的创作过程吧
老实讲,我只负责屎山代码(然后懒得返修了),然后再加点梗而已(比如kondraki那里就是我加的,那段话里面还有0号字,藏在一些词之间把语义改变了)。
以及过程似乎也没啥好说的。就是之前我帮了合著者修了代码,然后他们就找我写些代码,然后就完成这篇了。
当然最有趣的部分是发出来后被油桶盯上,油桶不懂梗搞得老正经了,用权限锁了文。后来还有一次在竞赛里,油桶也搞得太正经了,跟我争论我的整活文的内容。
这就是我作者页里两次和油桶对线成就的由来了.jpg
噗,“律师函警告”
你是在项目之初就帮忙做代码吗?还是半道上车的?
在项目之初就来的,有之前的合作基础,之前才是半路上车。
那么既然你这次如此专注于代码,这篇的代码又如此恐怖,可以分享一下你当时编写代码时的经历吗?以及你对于在文章中应用代码持一个什么态度呢?
堆筑屎山是很难受的经历,特别是这种代码居然有工具能生成而我不知道,反复debug反复去世,我是不想回头再看这堆东西了()。
以及代码相关争论也是老生常谈了。个人觉得代码是利用线上阅读的特性,做到一些超越纸质阅读的功能,实现特别的视觉效果。这是一种工具,服务于叙述而已。很多人都对空有视觉特效而缺乏实质内容的文,特别是以前流行过那种要十秒钟才加载内容特别特别是只加载一句话的文,感到不满。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就是如此了。当然若是文本和代码都很贴合,就没有人在意这是为了炫技还是为了更好地叙述故事了。况且,想要搞得花里胡哨的话,为什么不直接用游戏实现,不直接让读者下载安装包呢?
爱死西皮DLC史低春季特卖
这一篇,以其突出的谜语属性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
这次采访不知能不能抢一次解密的工作?
这篇文是我计划中的“五路证明”系列(虽然难度太大也一直鸽着)的第一篇文,让证明部从不同角度论证自身的世界是实在的。
然后首先就遇到一个问题,如何证明自身的证明是有效的?身在庐山中的人,需要一个不卷涉其中的存在,在外部观察庐山。这便是2999那位观察者的作用了,观察者所聚焦的现实便是证信的现实,远离聚焦的则是非现实,就如在《导论》里所说的那样,相对其的现实是“一场幻梦”。
道哥其实一开始解的方向就是我最初的思路,基金会向这位俯瞰整个基金会宇宙的存在者(Presence),上帝或者上层叙事什么的,发出“认可自身价值和存在意义”的请求,然后对方就回应。基金会所做的便是将那些异常,或者说证据给收容。这样基金会就能在不同层次证明,那些心灵影响、现实扭曲、叙事覆写、至高神性这些“异常”,并不会改变自身世界的存在性,且基金会有能力兼容它们的存在。
但仅限于此的话,则还是超形上学和2999那套东西,只是变得不说人话了而已,体现不了证明部的意义。所以,我就把这位观察者,放到拉康所说的他者的概念之上。然后这样就明了了起来,证明部将信息发送给“他者”,再经由对方返回,以回溯性地构筑起自身意义体系。
在这篇文里,由于证明部是从自身出发的,也无法确定真的有那么一位他者,因而此时的他者是假想的、缺位的,所以开篇便是一个逃脱了的“高地狮”,亦即“麦格芬”。
麦格芬是一种叙事手法,指可以推展剧情的物件、人物、或目标,例如一个众角色争夺的东西,而其详细说明不一定重要;反而在点破麦格芬时,读者容易开始细究逻辑和其合理性什么的。
证明部所追求的存在本身不一定存在,但这一意义是可以后来再塑造的。证明部在追求证明的过程中,已经自我证明了自身这一证明行为是有意义的。证明部所证明的六类证据,是来自Étienne Souriau的叙事理论https://www.people.iup.edu/sherwood/Archived-Courses/UTPB-Archive/engl3300S03/3300s03Notes/souriau.pdf,代表一出戏剧的不同要素,这些要素推动了戏剧的发展。这里用这六个要素,象征了证明部找到了“世界是连续运动”的切入点,并给其赋予意义,由此上溯到最初论证行为的意义,由此完成了自我指涉,而他者是在场还是缺席已经不重要了。
这时候,证明部所在世界最初是否真的存在已经不需要证明了,只需要证明自身此时正处于意义的运动之中,证明自身正在存在,正在连续地存在。于是,存在便存在了。
这篇文其实并不是有意写成谜语文的,只是我找不到现成的可参考形式,加上想要写的东西太抽象,只能倒用“寓意解经法”,将意义附着于一个个象征之上,在象征跳跃之中,留下指向。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尝试,尝试给证明部如何进行证明的方式寻出一个可能。
就这样,证明部构筑了自身的意义体系。
你总不可能是闲来没事想这么写的吧?应该已经盘算很久了吧?
某种程度上算是吧,就是那种看见一个概念,感觉适合挖掘成新题材,但一时间想不出用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偶尔琢磨一下,只好等那么一天突然洗澡时尤里卡才行了。
那么采访一下,你对这类“谜语文”持怎样一种态度呢?以及,从“自己揭露谜底”到“压根不希望观众解出谜底”,你觉得自己在哪一种程度呢?
我很认同花子说的“混沌多解性”这个概念,认为最好的谜语文便是5k那种,抱着很大热情的读者从不同方向猜测讨论“为什么”,而作者不出面点破这个麦格芬,维持这种氛围。此时的谜语文,某种程度上算是可持续的“互动文”了。
可惜的是我根本做不到这样,总是看到读者解不出来或者走歪或者认为粗浅的猜测是谜底时,下场回答。
造成这种现象的其中一个原因应该是文章质量了。道哥说过,一个谜语文就算解不出来也很带感时就是好的谜语文。我也很同意这句话,从读者角度来讲,就是要吃这种感觉,而要是自己能想出一种解释的话就更有感觉了。从作者角度来讲,作者写谜语文的目的是什么呢?可能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构思之精巧吧。既然要展示的话,设置太高难度或者不设谜底,感觉像是在玩弄读者的感情。
这是一篇修正花卉的goi格式,而且特殊的地方在于,这是一篇“被转正”的goi格式。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写出这篇来的?
这来源于一个非常经典想法,人死后会是什么样子?而在基金会里有一篇文的标题,《我的死亡便是新生》,很令人遐想。
001提案《美丽新世界》中,有这么一个设定,全世界的鲜花将在星球上所有生命灭亡死去时绽放。但鲜花不也是生命吗?或许它们是向死而生的,它们不只是世界给众生华丽的葬礼,也是给新生的美丽祝福。
在读完提案后,我脑海里浮现了一个画面。有个人放下了一切,独自走入深山,躺在即将盛开的群花之中。望着天空,听着鸟兽喧闹的声音,回忆起自己的一生。直到某刻,随手折下旁边绽放了的鲜花,微笑地闭上双眼,沉入大梦之中,而蝴蝶则从鲜花上飞向远方。蝴蝶在许多文学创作里,象征着灵性,代表了灵魂的形态。或许这一切恰如庄生晓梦迷蝴蝶,生死不过是一场物化之梦,生命是永恒的多阶段运动,此日当脱去粗重身,化为纯粹的生命活力能量(EVE)之蝶,轻盈地飞向无限光明的星界。
这篇文章的题目来自以前读到的故事的场景。故事是一位记者刚来到战败后满目疮痍的德国之时,觉得德国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一定十分低落,直到他进入采访对象的家,看见破烂桌子上还插着一枝鲜花,便认为德国人还有希望,德国还有未来。战争与和平,死亡与新生,鲜花承载起象征的桥梁。而鲜花这一意象也是十分经典的,被很多艺术家使用。就如《克罗地亚狂想曲》一般,虽然我在写这篇文的时候没有看过歌词,但意象的感受是相通的。
带着以上思考,一条象征链便在心象中朦胧地升起,此时只需要一个触机,使感受连绵并流溢为文字。然后就遇到了修正花卉,个人感觉这goi的修正社会风气的理念,若温和一点的话,就会像那些反战艺术家所做的行为艺术那样了。于是,前文所说的感受,就具体显像为:一个艺术家用鲜花与蝴蝶创作,用生死阐释物我、人我之别,呼唤世界的爱与和平。就算不成功,至少也将一份理念传承了下去。而众生的死亡不是终点,后继者会在花开之日中为旧世界送葬,接手过美丽新世界。
这篇其实是我参照家中一本赤脚医生草药手册的格式写成的。手册右边是插图,左边则是分条来简略介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原本这篇文的确打算写成草药图鉴,不过是作为“上工”goi的一篇外围《黄庭问答》的设定一部分。计划里,那篇文是魂气之辩,是岐伯扁鹊鬼臾区和巫彭巫咸的辩论,但由于创作难度太大和知识匮乏而成为了许多放弃创作的废稿之一。而在那篇草稿里,也有花与蝴蝶的象征,不过更多玄学色彩而已。“灵台聚气润三花,蝶舞纷飞赤子家”,在人类的精气神深处,睡着一个小小的元婴,现在,它们得以用最纯粹最朴素的赤子形态,感悟世界的纯真。
好深的感触,原来这篇文章背后有着这么浓烈的意境。这篇文章对你来说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还是说每次心底的触动都会成为你提笔的原动力?
没什么特别意义,兴情所至罢了。《文心雕龙·情采》说:“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我在文档创作中,有时是想到了什么东西便写出来;有时只是想就什么写些什么东西,然后联想到了什么,再赋予些东西而已。
我在《渺茫生建木》一诗里这么写了:
一朝摧作薪,析绝旧时根
形付劫灾火,瘞风或识痕
抟灰凝脆笔,玄影磔真空
新画更侵色,浅深起毒龙
这里也是在描绘这种创作情景。在心智界基底仿佛有这么一条毒龙,搅动起劫灰,搅动起那些意象的残余、旧思绪的残余和回响。这些劫灰在偶然中间碰撞和凝结在一起,形成了想法的胚胎,只是尚隐没不显而已。一旦兴情起来,无论是为情而造文还是为文而造情,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思考,有所继承与延伸。而这种东西,某种程度上也是前面关于玩梗那部分的想法的运变。
被转为正式goi格式的时候有什么想法吗?
就是好耶,然后没了。
好简单。
那么这篇,你好吓人啊,怎么构思出来的?
这篇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在描写我自己的惊恐感受,感受自以前频繁的鬼压床经历。
随着逐渐“清醒”和自我意识的开示,在梦中忽然意识到“世界”有些不对劲,升起了不安的怀疑意向。而对梦境本源的怀疑意识和微妙的探索意动,直接扰动和改变了梦境,使我在梦中“惊醒”。这时候虽然自我意识浮出了朦胧的心象蜃楼,但并不受控制,而是那种像泄洪一样连绵翻涌的意识流,哪怕有时候我已经明确自己是在做梦了,但这种清晰的认知也会被其所掩盖,微弱的理智被不断高涨的情绪裹挟。
自以为在梦中“醒来”后,就进入了个伪真实的世界。在那里,大抵是因为身体逐渐醒来,而产生了有五感的意识,相比之前在梦中只有视听幻象,此时就多出了触觉和体内感觉。虽然这些感觉是虚假的,且有时候会“失灵”,但在鬼压床里已经很真实了。相比在梦中意识到自己在做梦而对虚幻本身无动于衷,这种在半梦半醒中的意识,更为连续也更为真实。
上面说到对梦境世界的怀疑会改变梦境本身,也正因此,这种怀疑直接引爆了后续的情绪激化。怀疑世界不对劲世界就真的发生了异变,从而又加深了怀疑;又因惊而恐,一发而不可收拾,从而想要躲避潜意识里的什么恐怖对象,从而令恐怖对象就真的仿佛在身边一样。因为这个恐怖对象只是一种感觉,一个情感的投射,所以它没有具体形象,它就只是“在那里”而已。我在鬼压床中下意识地仓惶躲避梦境世界所扭曲出来的梦魇,梦魇也随着这意识而从各个地方变得清楚地“在”,并且“背景音”幻听也越来越强和尖锐。直到砰的一声,仿佛是中了精神锤击一样,在头疼中真正醒来。
我写的就是这种感觉,这种理知地发狂的感觉。从个人到基金会,都被一开始的怀疑和惊恐而走向疯狂,于是,疑心生暗鬼。我在隔壁后室的《狂傩蹈火》一文里也是写这么一个感觉,但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然后一些具体情节上的安排也是来源于自身的感受。我平常也是个多疑的人,总是怀疑门没锁上或者东西是否还在袋子里,老是反复检查,以及走着走着无端恐惧。然后高度近视又导致我经常看错东西,特别是把某些东西的轮廓看成另一种东西。然后自己家的结构也挺微妙的,总之容易进贼,所以以前就算在家把门窗都关上了,也没啥安全感。
又及,我小时候看的“科普杂志”《奥秘》中,有两个故事,一个是有种配图很吓人的动物会飞到并栖息在床底桌子底或者柜顶柜底;另一个是一个科学家的孩子发现他父亲每天回来后总是身体不健康,跟踪他时发现他不是在工作而是在垃圾场呕吐,问询后听说了个外星人的故事,然后外星人就破体而出。这两个故事吓了我一段时间,加重了疑神疑鬼。
我想,怀疑自家里面进了什么东西,应该是很多人都有过的经历,然后把“封闭”的家具都打开也是自然而然的对策了。而在文章里,被“打开”的不只有家具,还有害怕一切封闭事物的受害者他们的亲人。
综合以上感受,再加一些基金会特色的模因逆模因,就成了这篇。
为什么会为这个感觉配上这样一个基金会点子呢?以及为何最终选择了调整屏幕的呈现效果呢?
其实严格来说,这篇文的最初创作动机是当初流行meta文,然后想着“先玩一下这种简易代码特效,不然别人就玩过了”,最初只是想搞一下jumpscare而已。然后想到这种类型的跳杀多是那种“找到你了”的形式,感觉一个在暗处盯梢抓人的怪兽有些常见了。所以我就想找其他角度,比如从恐惧本身切入。
然后脑子里就浮现出了“疑心生暗鬼”一言,接着便从这短语开始发散思维。读者怎么怀疑?就写一个“鬼”,而且也让读者知道有“鬼”。
于是就联想到之前所说的东西了。然后读者看这篇文时,若脱离了沉浸感,多少也会怀疑为什么基金会知道得那么详细那么具体,为什么这个折叠里基金会看起来疯了一样,为什么页面突然按不了?因为疑心生暗鬼,暗鬼便借着渲染的惶惑而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你也是故事中人,这也是一种meta。
可以说是为了一碟醋包了饺子,只不过在包的过程中融入了“料理の意味”而已。
那包饺子的功夫可谓相当到位,把很多人吃撑了,可吓惨了)你在创作的过程中对于“恐怖”是如何理解的呢?有什么偏爱的门类、方法或者作品吗?
主观感受挺难说的,我也没有那个语言组织能力讲明白。就个人来说,恐怖是一种侵犯感,是一种侵犯理知的异化过程。你所认为的理应如此的常态被某种东西或许会或将会改变。
所以个人偏好那种不寒而栗的那种心理恐怖,偏好那种文章引导读者推导真相而豁然开朗却忽然感到不安。同时也喜欢那种虚构侵入现实的真实感演出。
好的,让我们感谢分会场这位表演者的精彩演出,带给了我们一次难忘的体验。
不要走开,稍后更加精彩。